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成立于2008年3月16日,是我国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一个在高校设置的专门培养合作社高级人才的综合性二级学院,融教学、科研、培训、推广、实践指导、政策咨询、合作交流、信息管理等综合性职能。设有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中国农产品流通与经纪研究院、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青岛培训中心等国家级培训与研究平台。学院自成立以来,以“传承合作社思想、弘扬合作社文化、传播合作社知识、培养合作社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办学宗旨,确立了“经济为体、管理为用、互助为本、合作为源、三农为根、实践为要”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植青岛,立足山东;服务全国,联系世界;办一流专业,展合作宏图”的学院发展定位和以“早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合作社教学培训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政策咨询基地、实践指导基地和合作交流基地”的发展目标。合作社学院既是学校合作社教育的办学单位,也是合作社科研与国际合作交流的实施部门。合作社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由留日农学博士、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执委、青岛市人大常委、青岛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李中华博士担任院长,王效仿博士担任党总支书记。学院设有合作经济教研室、农村发展教研室以及学院办公室(信息中心)、培训中心、推广中心(基地建设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分团委)及青岛农业大学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内设机构。同时,还与有关单位共建了以下11个开放式合作机构: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中国农产品流通与经纪研究院、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青岛培训中心、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青岛)研究培训中心、中日农民合作社交流培训基地(日中农协组织研究会中国联络处)、海峡两岸合作经济研究中心(海峡两岸合作经济论坛秘书处)、中国合作经济学会教学实验基地、青岛农业大学生态休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青岛农业大学苹果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与文化基金会驻华代表处、山东科技报青岛记者站。现有专兼职教学研究人员近80人,专任教师全部为硕士以上研究生,其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6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加强学科专业与教学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探索新时期我国合作社人才培养模式,合作社学院确立了“经济为体、管理为用、三农为本、实践为要”的教学目标体系,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基础,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国际先进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复合型与应用型相结合”为立足点,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合作、肯奉献”的创新型合作社人才为出发点,探索合作社本科专业办学模式和联合培养模式。学院设有三个本科专业: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方向)(2010年正式招生)、农村区域发展(合作金融方向)(2012年正式招生)、农村区域发展(合作营销方向)(2012年正式招生),合作经济学等专业已列入组织申报计划和建设规划。设有1个合作经济管理学科硕士点:合作经济管理专业(2013年正式招生)、1个农业推广硕士点:农村区域与发展专业、农村科技组织与服务专业。合作社学院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筹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秉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立足中国国情的方针,探索符合合作社教育规律及发展趋势的办学创新体制。合作社学院的教学模式是:以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经济管理和专业技术领域的教学研究人员为主,整合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和农学学科等方面的资源,并联合有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合作社组织、高校、科研单位及国际组织等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社教育,以提升中国的合作社教育和科研水平,推动我国合作社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教学工作目标,学院制定了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农村区域(社区)和合作社发展战略规划及项目设计与管理业务能力,胜任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合作社、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从事计划管理、发展规划与设计、经营与管理、推广与发展、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并拥有较强创新意识和相关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大胆实施教学改革,在大一学生中实施了专业导师制、学习研讨制、假期实习制和学术发表制。从2008年底开始,启动了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班的试点工作,从全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合作社理论与实践知识强化训练,并承担了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这是学校本科教学与现代培训体系的有机探索,也是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目前,已培养四届、共200名毕业生,社会反映良好。致力于人才培训与产学平台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训工作是合作社学院的一项重要职能。先后承担联合国粮农组织林农合作组织,山东省及青岛市、济南市、潍坊市、淄博市、临沂市、东营市、日照市,云南省、新疆自治区昌吉州、青海省及海东地区、贵州省黔南州、安徽省宿州市、江西省余干县、河南省砀山县等各类涉农领导干部、合作社辅导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累计50余班次、5000余人次。学院教师积极参与中组部、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举办的农村实用人才、大学生村官、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国家林业总局中欧天然林项目培训,山东省新型农民创业、信用合作社干部培训,新疆自治区、河南省许昌市、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干部培训班等各级各类培训300余项,累计培训学员40000余人次,为开展合作社及其他农业项目培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地建设是合作社学院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按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学院在省内各地市建立产学研工作站3个(牟平区观水工作站、莱州市驿道工作站、沂源县中庄工作站)、合作社党建工作研究促进会1个(枣庄市山亭区)、综合试验站1个(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枣庄综合试验站)、合作社实践基地10个、教研基地10个、实习基地8个;省外试验站1个(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宿州农村改革研究试验站)。2009年,学院指导的3家合作社获得“山东省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1家合作社获得“中国合作社具有竞争力品牌”;2010年,学院指导的6家合作社获得“中国农村合作社组织百强”称号;2012年,学院指导的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农业部首批示范社名录。注重科研与学术工作聚集合作社精干研究团队合作社学院是一个开放式、国际化的学术研究高地。学院聘请包括日本、韩国、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内外及台湾地区有关知名专家、学者62人为学院客座教授或专职研究员。在2009年6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上,李宝笃校长当选为副会长、李中华博士当选为常务理事。在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校长李宝笃(时兼合作社学院院长)当选为副理事长、合作社学院执行院长(时任)李中华、教授郑丹当选为理事。合作社学院成立四年来,科研工作取得快速发展,承担国家软科学课题“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特色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等2项;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研究课题3项;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3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软科学项目2项、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4项;青岛市“双百”项目5项;青岛市政府招标课题2项;另有国内外横向课题多项,累计科研经费250万元以上。已做到所有教师“人人有项目、个个做课题”。李中华院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四低”困境》的建议于2012年8月份获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批示。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启动并主持《合作社理论与实践》教材和《合作社实务书系》的编写工作,已出版学术专著5部、专业教材2部。2007-2011年成功主办了中日韩合作经济学术交流会、东亚合作社论坛、中国桃产业战略发展论坛、海峡两岸合作经济学术研讨会和东亚食品体系与合作社学术研讨会8次,成为国内外合作社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合作社组织代表的重要交流平台。此外,学院还协办国内外合作社领域大型学术会议5次,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构筑开放办学国际平台合作社学院秉承开门办学理念,广泛接触国际知名的高校、学术团体及其他组织,通过参观访问、交流洽谈寻求合作机会,推进了中外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交流,提升了学院的国际知名度。目前,学院与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美国、法国、荷兰、以色列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学、研究所、合作社及企业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2009-2011年,学院成功组织了学校师生赴日本合作社考察团、赴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大学访问团和赴韩国昌原大学访问团等;2012年考察韩国农协(农业合作社)中央会、农协大学、农协经济研究所以及韩国专业农协和地区农协等。共接待国外专家学者来访300余人次。已成功组织5期中韩CEO培训班,并与日本消费合作社联合会启动了消费合作社的合作试点工作,与国内外有关组织共建合作机构6家。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

李天雨

李中华

隋振华

王伟

王效仿

王勇

徐统仁